最近有个事儿,特别有意思。
美国防长赫格塞斯好几次主动提出,要跟中国防长通电话,但中方就是不回话。
典型的“已读不回”。
你可能觉得这没什么大不了的,不就是不接个电话嘛。
如果我告诉你一个数字对比,你就会明白其中的不一般。
136次!
70年前,新中国刚成立那会儿,我们和美国在朝鲜战场上打得你死我活。
但即便如此,从1955年到1970年这15年里。
中美两国的外交官,坐在一起开了136次会。
136次!
你没听错。
那时候中国刚建国,百废待兴。
但百忙之中,还是每隔一段时间就跟美国谈一谈。
为什么?
当时我们需要这个对话渠道,需要国际承认,需要在夹缝中求生存。
但现在呢?
从2020年8月到2022年4月,中美防长通话直接断了21个月。
注意啊,这还是在两国已经建交、贸易往来密切的情况下。
你看出问题了吗?
70年前我们主动求对话,现在是美国找我们对话。
角色互换了。
心理丰富了
现在这个赫格塞斯就更有意思了。
前脚在香格里拉对话会上对中国说了一堆难听话,后脚就要求通电话。

中方的反应就很正常:
既然你觉得我们这么不好,那你找我们聊什么?
想让我们听你抱怨?
这种“一边施压一边求对话”老一套,在以前可能还管用。
那时候中国确实需要对话渠道。
但现在不一样了。
我们强大了,不是为了听你的甜言蜜语,而是要求你拿出真正的尊重。
你要明白一个道理:
低质量的对话,比没有对话更糟糕。
如果中方立刻答应通话,会发生什么?
赫格塞斯可能会觉得中方很好说话,下次还可以继续这套“先施压再求对话“的把戏。
久而久之,这就成了一个恶性循环。
中方的冷处理实际上是在建立一个新规则:
想要对话?
先拿出诚意来。
不是我们不愿意谈,是你们的态度不友好。
这种做法看起来强硬,实际上是为了创造更好的对话条件。
只有让美方明白什么是底线,什么是红线,未来的对话才可能真正有效。

另一方面,也是心理的变化。
当年的华沙会谈,被称为“两国都刻意保留的一道门缝”。
那时的心理模式是:
有对话总比没对话好,哪怕是吵架也要坐在一张桌子旁。
会抓住每一个可能的机会,哪怕质量不高。
但今天的心理模式完全不同了:
当你知道自己有很多选择时,会更注重质量而不是数量。
对话必须有意义,无效对话还不如不对话。
这是从稀缺心理向丰富心理的转变。
被中国拒绝之后,美方很不服气,迅速下达了三道禁令。
第一道禁令
先说个有意思的现象。
你有没有发现,越是实力强大的时候,美国越喜欢单干。
越是感到压力的时候,越喜欢拉盟友。
冷战刚结束那会儿。
美国一家独大,想制裁谁就制裁谁,想打谁就打谁。
基本不太在乎别人怎么想。
但这些年不一样了,动不动就要团结盟友。
要多边合作,要共同应对。

为什么?
一个人干不动了。
据CNN报道,特朗普9月4日告诉欧洲,必须停止购买俄罗斯石油。
并对中国施加经济压力,以试图结束俄乌冲突。
在美方的思维里,中俄走得近就是在“帮助俄罗斯”。
所以,要通过施压来间接影响俄罗斯。
特朗普的这招“绑架”外交,最尴尬的其实是欧洲。
欧洲和俄罗斯是邻居,能源依赖度很高;
和中国是重要贸易伙伴,经济联系紧密。
现在美国要求欧洲既不买俄罗斯石油,又要施压,这不是让欧洲两头为难吗?
中欧贸易额,2024年超过9300亿美元。
让欧洲对这样一个重要伙伴“施加经济压力”,等于是让欧洲砍自己的手。
更关键的是,这种做法背后的逻辑是:
美国,可以定义什么是对什么是错。
其他国家,要按照美国的标准来选择朋友。
这不是合作,这是支配。
欧洲内心其实很清楚这一点。

所以,我们看到虽然特朗普不断施压。
但欧洲的反应,一直比较谨慎。
他们既不想完全得罪美国,也不想损害自己的实际利益。
第二道禁令
9月5日,美国AI巨头Anthropic突然宣布,立即停止向中国控股公司提供Claude等AI服务。
只要一家公司直接或间接由中国公司持股超过50%。
无论运营地点,在全球什么地方。
都将无法再使用Claude等AI服务。
你知道Anthropic为了这个禁令,要付出多大代价吗?
这家公司可不是小角色,Claude是全球主流大模型之一。
Anthropic是OpenAI最强的竞争对手,估值高达数百亿美元。
中国市场,对任何AI公司来说都是一块巨大的蛋糕,潜在价值可能达到几亿甚至几十亿美元。

Anthropic的态度很坚决:
不要了!
宁可损失这些钱,也要配合美国的科技封锁政策。
正常的公司逻辑是什么?
是哪里有钱赚就去哪里,哪里有市场就在哪里布局。
可口可乐卖到全世界,麦当劳开遍全球,苹果手机哪个国家都想卖。
这才是正常的商业思维。
还记得硅谷那些创业传奇吗?
乔布斯说要“Think Different”;
比尔·盖茨说要让每个人桌上都有一台电脑;
Google的口号是“Don't be evil”;
Facebook说要连接世界。
那个时候,科技公司的愿景是什么?
是用技术改变世界,是让信息自由流动,是打破一切壁垒让人类变得更加连接。
但现在呢?
这是美国AI公司,第一次如此明确地限制。
简单说就是:
地缘回来了,冷战思维复活了,技术被当成了斗争的工具。
Anthropic给出的理由很冠冕堂皇:
基于法律、监管和安全风险,担心来自敌对国家的公司继续以各种方式访问服务。
但这个逻辑经得起推敲吗?
咱们用常识想想就知道问题在哪里。
AI技术本身是中性的。
就像电脑、互联网、汽车一样。
可以用来做好事也可以用来做坏事。
如果因为担心被滥用就全面禁止,那几乎所有的先进技术都应该被封锁。
什么叫“敌对国家”?
谁来定义?
是不是只要被美国贴上这个标签,就自动变成威胁了?
那如果哪天美国说德国是敌对国家,是不是德国公司也要被禁?
说到技术封锁,我们得提一个经典案例:
华为。
2019年5月,华为被美国商务部列入实体清单,长达四年的制裁。
美国对华为的打压可谓全方位的:
芯片断供、软件封锁、技术限制,各种手段用尽。
结果呢?
2024年华为全球营收突破8600亿元,同比增长22%。
不仅没垮,反而在某些领域实现了突破。
技术封锁从来都是双刃剑。
你封锁别人的同时,也在逼着别人自主创新;
你切断别人的依赖,也在切断自己的市场。
被封锁的一方被迫加大研发投入,寻找替代方案。
最终可能形成独立的技术体系,反而威胁到封锁者的垄断地位。
真正强大的技术公司,应该是让全世界都离不开它的产品。
而不是主动把一半的世界拒之门外。
Anthropic的选择,看似正确,实际上是战略短视。
“商业”让位给站队,对自己何尝不是一大损失?
第三道禁令
美国商务部宣布要推出新规,禁止来自中国的无人机和重型车辆进入美国市场。
理由?
还是那套老掉牙的安全说辞。
几个数字,能让你彻底明白美国这个禁令有多荒诞。
大疆,是世界上最大的无人机制造商,销售了美国市场一半以上的商用无人机。
注意,这还只是大疆一家公司。
更夸张的数据在后面:
在美国执法机构中,大疆的市场份额高达90%,在紧急救援领域的市占率更是达到了92%。
美国为什么要搞这种制裁?
就是因为在正当竞争中败下阵来,只能用特殊手段来“保护”本土企业。

美国无人机制造商斯凯迪奥联合创始人告诉美国国会。
该公司业务“被中国抢走”。
注意这个表述——被中国抢走。
这种说法本身就很可笑。
在市场经济中,消费者用脚投票。
选择质量更好、价格更优的产品,这叫正当竞争。
现在说被抢走?
好像市场份额是天经地义属于美国企业的一样。
真实情况是什么?
美国无人机企业在技术、成本、服务等各方面都落后于中国同行。
在正当竞争中败下阵来。
当你在某个领域已经严重落后,当你的机构已经高度依赖竞争对手的产品。
这时候搞禁令不是在保护自己,而是在伤害自己。
三板斧,没威力
美方的三板斧,看似气势汹汹,实则破绽百出。
美国希望欧洲配合对中国施压,但欧洲和中国的经济联系太密切了。
中欧贸易额超过9300亿美元。
让欧洲为了美国需要放弃这么大一块蛋糕,现实吗?
Anthropic放弃中国市场。
这些禁令往往是杀敌一千、自损八百。
美国企业失去了中国这个巨大市场,损失的是真金白银。
最重要的是,这些打压措施往往会产生反噬。
你越是封锁,越会刺激对方加大自主研发力度。
最终,可能培养出更强的竞争对手。
面对美方的施压,中方的应对策略很明确:该合作的地方继续合作,该反制的地方坚决反制。
其实:
肉眼可见,美国的所谓制裁,对中国越来越不起作用了。
来源丨今日头条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】